妨害名譽是什麼?一篇搞懂公然侮辱、誹謗、加重誹謗的差異
發布日期:
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網路社群的興起讓言論傳播更加快速便捷。然而,伴隨而來的卻是網路霸凌、不實資訊等問題的日益嚴重。在行使言論自由的同時,我們也必須了解法律的界線,避免一不小心就觸犯了「妨害名譽」的相關法律。安鑫藉本文與大家分享妨害名譽的定義,並清楚區分公然侮辱、誹謗、加重誹謗的差異,幫助大家了解如何在保障自身權益的同時,也尊重他人的名譽。
什麼是「妨害名譽」?
「妨礙名譽」是指透過特定的行為,損害他人名譽的犯罪行為。名譽權是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之一,包含了社會評價及個人的人格尊嚴。當一個人的名譽受到損害,不僅會影響其社會地位和人際關係,還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創傷。因此,法律特別針對妨害名譽的行為制定相關規範,以保障個人名譽權益。
在台灣,妨害名譽的相關罪名主要分為以下三種:公然侮辱罪、誹謗罪以及加重誹謗罪。這三種罪名雖然都屬於妨害名譽的範疇,但在構成條件、處罰程度以及舉證責任上都有所不同。
以下將詳細說明三者的差異:
一、公然侮辱罪
*根據刑法第309條:公然侮辱人者,處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。以強暴犯前項之罪者,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。
1. 定義
公然侮辱罪是指在公開場合,以言語或動作對他人表達輕蔑、貶損之意,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。
2. 構成條件
- 公然性:必須在「多數人可以共見共聞」的場合,例如:公開演講、網路直播、公開的社群媒體貼文等等。即使只有少數人在場,但若行為足以讓不特定多數人知悉,也可能構成公然侮辱。
- 侮辱性:行為必須具有輕蔑、貶損他人的意思,例如:辱罵他人三字經、以不雅手勢比劃等等。
- 特定性:侮辱的對象必須是特定的人,即使沒有指名道姓,但若從上下文可以判斷出特定對象,也可能構成公然侮辱。
3. 刑罰
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。
4. 公然侮辱範例:
- 在公司會議上,甲當眾辱罵乙是「白癡」、「廢物」,此行為可能構成公然侮辱罪。
- 在臉書上公開發文,指名道姓辱罵某人是「小人」、「騙子」,此行為也可能構成公然侮辱罪。
二、誹謗罪
*刑法第310條:意圖散布於眾,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,為誹謗罪,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。散布文字、圖畫犯前項之罪者,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三萬元以下罰金。對於所誹謗之事,能證明其為真實者,不罰。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,不在此限。
1. 定義
誹謗罪是指散布不實之事,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。
2. 構成條件
- 散布性:必須將不實之事傳播給第三人知悉。
- 不實性:散布的內容必須是與事實不符的。
- 損害名譽性:散布的內容必須足以損害他人名譽。
- 特定性:誹謗的對象必須是特定的人,即使沒有指名道姓,但若從上下文可以判斷出特定對象,也可能構成誹謗。
3. 刑罰
一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。
4. 誹謗罪範例:
1. 甲散布謠言,說乙挪用公款,此行為可能構成誹謗罪。
2 在網路上散布不實訊息,指控某公司販售黑心商品,此行為也可能構成誹謗罪。
三、加重誹謗罪
1. 定義
加重誹謗罪是指以文字、圖畫等方式散布不實之事,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。
2. 構成要件
與誹謗罪相同,但散布的方式是以文字、圖畫等方式進行。
3. 處罰
二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三萬元以下罰金。
4. 加重誹謗罪範例
1. 甲在報紙上刊登不實廣告,指控乙公司產品有瑕疵,此行為可能構成加重誹謗罪。
2. 在網路上製作不實的圖文,散布某人是詐騙集團成員,此行為也可能構成加重誹謗罪。
公然侮辱、誹謗、加重誹謗一圖了解
想提告妨害名譽有時間限制嗎?
提告妨礙名譽有時間限制,也就是法律所稱的追訴期。在台灣,這些罪名都是告訴乃論,也就是說:當事情發生的「6個月內」,一定要向警察機關或檢察機關提出告訴,超過時間便無法再告。
網路上如何避免誤觸妨害名譽的法律?
1. 發言前三思,謹慎使用言詞
- 避免使用情緒性字眼:如:辱罵、嘲諷、貶低等帶有強烈情緒的詞彙,即使沒有指名道姓,也可能構成公然侮辱。
- 避免不實指控:未經查證的情況下,切勿散播未經證實的消息,尤其是涉及他人名譽的指控。
- 區分事實陳述與意見表達:事實陳述必須有證據支持,而意見表達則較為主觀。發表意見時,應避免使用過於肯定的語氣,並明確表示這是個人觀點。
- 避免影射特定人士:即使沒有指名道姓,但若從上下文、圖片、影片等可以推斷出特定對象,仍可能構成妨礙名譽。
2. 轉發分享需謹慎
- 確認訊息來源及真實性:不要輕易轉發來源不明或未經查證的訊息,尤其是不實的謠言或指控。
- 注意分享的內容:即使原始訊息沒有問題,但我們在分享時,若自行加入的評論或表情符號,導致他人誤會,也可能構成妨礙名譽。
3. 保護個人隱私
- 避免公開他人個資:未經他人同意,請勿公開他人的姓名、地址、電話、照片等個人資料,即使這些資料已在網路上公開,也可能構成侵犯隱私權。
- 避免未經同意拍攝或散布他人影像:未經他人同意拍攝或散布他人影像,可能涉及侵害肖像權或隱私權。
4. 保留證據
- 截圖保存證據:若在網路遇到霸凌或感覺名譽被妨害的情況,應立即截圖保存證據,以便日後提告或申訴時能證明。
5. 尋求專業協助
- 如有疑慮,務必諮詢專業律師: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言論,是否構成妨礙他人名譽,或遇到相關法律問題,建議立即尋求專業律師的協助,以確保權益得到保障。
網路世界雖然看似虛擬,但其中的言行舉止仍受法律規範。在享受網路便利性的同時,也應保持自律,尊重他人權益,共同維護健康的網路環境,也避免觸犯法律。